三天?一天?或是一个小时?
互联网造神的速度,仅仅只需一个短视频的时间。
时隔14年,刘秀祥的名字再度火上热搜。
(相关资料图)
央视镜头下,那个背母上大学的清瘦小伙,如今重返大山,成为中国“最美教师”。
歌颂和赞美紧接而来,“吾辈楷模”、“希望之光”…
但,然后呢?
热度散去、舆论复归平静。
再提起刘秀祥。
他的标签依然是“背母上大学”、“放弃55万年薪”。
可标签之下,刘秀祥又何以为刘秀祥?
是否有人知晓:
这个男人也曾迷惘过、怨恨过、甚至一度想过寻死。
适时候了。
让刘秀祥走下神坛,看见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。
01
“特别亏欠她”
刘秀祥的梦想,朴素而遥远。
仅仅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,却耗费了半辈子的时光。
漂泊的前半生,刘秀祥住过破陋的木屋、四处透风的稻草棚,和又脏又乱的猪圈。
但当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,刘秀祥却转身,回到了最初的原点——贵州望谟县。
一个被称为“洪灾版图里最贫穷、最偏远的地方”。
故事从头开始。
1992年,刘秀祥只有4岁。
那年,父亲因病去世,母亲伤心过度而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。
变故接二连三,姐姐意外走失、哥哥承受不住养家的压力而离家出走。
转瞬间,原本的一家五口只剩下刘秀祥和母亲。
童年尚未开始,便已结束。
年仅10岁的刘秀祥被迫长大,从此,生活这两个字,变得异常沉重。
砍柴、种菜、上山采药,和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,日复一日,不见好转。
读书,是刘秀祥仅剩的希望,他固执地相信只要好好读书,日子迟早会好过一些。
小学毕业,刘秀祥考了全县第三。
还来不及高兴,残酷的现实便阻挡在面前。中学在县城,继续读书,母亲就没人照顾。
几乎没有任何犹豫,刘秀祥收拾行李,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读书。
村里人笑他天真无知,不出一周就会狼狈地回来。刘秀祥不理会,只是临走前,跪在父亲坟前磕头。
磕一次头,立下一句誓言。
“我要把妈妈的病治好;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;如果混不成人样,我绝不回来。”
因为没钱租房,刘秀祥只好在学校旁的山坡上,搭了一座稻草棚。
棚子里,架上木板、铺上被褥就是卧室;棚子外,挖个土炕、架上铁锅就是厨房。
平常还好,若是遇上刮风下雨,或是寒冷的冬天,日子便是苦不堪言。
熬过初中三年,刘秀祥考上了安龙县第一中学。
无暇喘口气,就又要为学费操心。
他将一天拆成两天过,白天干10个小时,晚上干8个小时。因为实在太累,他好几次从100米高的架子上摔落,幸亏被安全网兜住了。
整整一个暑假,刘秀祥拿命挣了一千多元,交完学费,却连房租都付不起。
迫不得已,他低价租下一个猪圈,用编织袋将四周包裹住,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小家。
临时的小家,气味难闻不说,一入冬是刺骨般的严寒,叫人冷得彻骨酸心。
高中三年便是如此,日子愈加艰难。
一边要拼命地读书,一边要打工赚钱,捡废品、抬水泥、搬砖…脏活累活,他都干过。
有时甚至干到凌晨四五点,简单洗漱过就继续上课。
后来记者提起往事,刘秀祥无奈地笑说:“习惯了。”
轻飘飘的三个字,到底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楚,旁人是决计难以想象的。
有段时间,刘秀祥特别害怕过年,因为不能给妈妈买新衣服、做好吃的。
说完,这个七尺男儿忍不住哽咽了。他说:
“我觉得特别亏欠我妈,作为一名儿子,却带着她四处漂泊。”
那时候,刘秀祥唯一的念头,是好好读书,给母亲一个安稳的家,让她不再漂泊。
仿佛是在自我鼓励一般,刘秀祥不断地告诉自己,黎明之前,黑暗最深。
等到下一秒,自己就能看见曙光。
02
“同情?我不要”
期盼的曙光没有降临。
高考前一周,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,刘秀祥病倒了。
买不起药,他只能硬撑,结果以6分之差落榜。
信念垮了,刘秀祥只剩下满心的怨恨,怨命运的无情,恨世道的不公。
小小的年纪,他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,所有的委屈和辛酸,只能嚼碎了往肚子里咽。
紧抓着最后一根稻草,十几年来,他拼了命地读书,换来的却是落榜。
黑暗愈加深邃,刘秀祥想到了死:“很绝望,我想,离开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寻死前,刘秀祥翻开了自己的日记,仍想从中捕捉到一丝眷恋。
可字里行间记录的都是苦难,万念俱灰之际,他读到2002年5月19日写下的一句话:
“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的时候,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。”
转过头,他看见满头白发的母亲,一些已然模糊的记忆忽然鲜明起来。
小时候,村里的孩子都欺负他,朝他扔石子和牛粪,这时,母亲就会冲过大声吼叫。
别人只当母亲疯病发作,可刘秀祥清楚母亲是在下意识地保护自己。
顿时,他释然了,比起孤儿,自己至少还有母亲。
虽然她没有办法把自己养育成人,但有她在,自己就有家,就有牵挂。
刘秀祥决定复读。
2008年,第二次高考,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(今临沂大学)。
当天,刘秀祥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场,可还没擦干眼泪,新难题出现——没钱交学费。
此时,刘秀祥已暗下决心:无论如何都要上大学。
他想先凑足路费,等到了学校再慢慢协商,只要能上学,自己什么条件都答应。
意料之外的是,他带着母亲上学的片段,被媒体拍下,一时间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版。
爱心人士的捐助络绎不绝,但刘秀祥都一一拒绝了。
他自尊心强,不想贩卖苦难来博取同情,不停地提醒自己:
“是出于什么原因,是同情我吗?是可怜我吗?如果是这样,我不要。”
在刘秀祥的认知里,人活着不是为了让人同情可怜,而是让人可亲、可佩、可敬。
2012年,刘秀祥大学毕业。
不少公司都主动抛来橄榄枝,甚至有家北京公司直接开出了55万的高薪。
一个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,但激动过后,他冷静地思考:这些企业为什么这么做?
想明白后,刘秀祥拒绝了。
他要以自己的实力来应聘工作,而不是同情。
他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,月薪过万,前途光明。
故事本应如此,但一通电话却改变了未来走向,命运的指针仿佛又回到了原点。
电话那头,是刘秀祥长期资助的女孩。
学费已经打过去了,但女孩却突然告诉他,自己不读了,就要结婚了。
“结婚”两个字,如子弹般打在了刘秀祥心上。女孩家里穷,嫁的是村里的一个老男人。
但刘秀祥真正不能接受的是:女孩只有15岁,才刚刚初中毕业。
原本的喜悦中止,刘秀祥陷入沉思:
“虽然我已经走出来了,可是还有很多人,一辈子也走不出来。”
几经思考,刘秀祥决定回去,那个自己费尽千辛万苦走出来的地方。
身边的人都说他疯了,只有母亲笑呵呵地看着他:“我的儿子棒,好棒,棒.....”
抱着一脸茫然的母亲,刘秀祥又哭了。
03
“你来读书就好”
如同当年出走时的模样,刘秀祥牵着母亲,重返大山深处。
通过考试,刘秀祥成了望谟县的一名高中教师。
从理想过渡到现实,刘秀祥猛然发现,原来自己想错了。
他曾以为不管成绩如何,只要上了高中,至少对于人生,这些学生都还有想法。
然而,横亘在眼前的现实是:
玩手机、谈恋爱、沉迷网络是学生的常态,抽烟的、喝酒的、赌博的也是大有人在。
本应朝气蓬勃的学生反而像空心人一般,关于未来、关于梦想,只有看不到头的苍白。
刘秀祥第一次产生了怀疑:“是不是我的选择错了。”
最终,刘秀祥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,重新揭开自己的伤疤来激励学生。
他不厌其烦地跟学生讲自己的故事,还带他们回到老屋,去亲眼见证自己过去的苦难。
甚至截取自己的视频片段,不间断地在村子里公放。
曾经那个自尊心极强的男人,就这样狠狠地把心掏了出来。
他要告诉那些正处于迷惘和黑暗中的学生们:“读书能改变命运,我就是最好的例子。”
执教8年,刘秀祥骑坏了8辆摩托车,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村镇。
他要将那些辍学的学生,一个个都劝回来。
但那一座座大山不仅仅是阻隔了学生们的视野,也封闭了大人们陈旧的思想。
有个高二辍学的女生,刘秀祥反反复复劝了8次依然失败。
原因便是女生的父母觉得读书没有用,反正迟早要嫁人,还不如打工补贴家用。
女生在电子厂干了一年,收入低,还天天加班。
或许是忍不下去了,女生打电话告诉刘秀祥,自己后悔了,想回来继续读书。
欣慰过后,刘秀祥也有些内疚,假如自己再坚持一下,女生是不是就不用挨一年的苦。
人劝回来后,钱也是问题。
起初刘秀祥自掏腰包,等花光积蓄后,他只好覥着脸去求助县城里的小老板。
刚开始大家都乐意帮忙,时间一长,就纷纷躲着刘秀祥,说他像乞丐一样。
偶尔,直至夜深人静。
刘秀祥才卸掉所有伪装,躺在床上偷偷掉眼泪,第二天又当作没事发生,继续劝学。
最难的一次,刘秀祥被家长放狗追着跑,结果磕破了脑袋,住进了医院。
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,刘秀祥就会想起自己的老师。
那是最困难的几年,老师守护在刘秀祥身旁,不惜自己出钱替他打饭和垫付学费。
当时,老师经常安慰刘秀祥:“你来读书就好,只有读书才有希望。”
时光流转,刘秀祥接过老师的信念。
正因为见识过贫困山村和繁华都市的巨大差距,刘秀祥更加相信:
和城市的孩子一样,山里的孩子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,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。
哪怕个人的力量再微弱,哪怕只能改变一个人,自己都值得。
不曾想的是,刘秀祥的努力唤醒了越来越多的人,他们是老师、是家长、是学生…
2012年,望谟县本科上线70人;2020年,本科上线1274人。
除此之外,10年来,刘秀祥劝回了1836名学生,资助或间接资助了2713名学生。
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一个个孩子的梦想被守护,是一个个家庭的未来被改变。
甚至有不少学生毕业后,做了和刘秀祥一样的选择。
走出大山,重返大山,建设大山。
04
“孩子的守梦人”
多年后,刘秀祥的梦想实现了。
他和母亲终于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,不再居无定所,不再四处漂泊。
渐渐地,小家聚成大家。这座普通的公寓房,不知不觉中竟成了学生们的港湾。
每年年三十,十几平米的客厅挤着刘秀祥的学生们。
不是江景大平层,不是独栋大别野,但那一刻,这个家,它就是无比幸福和温馨的。
2022年,站在人民大会堂上,刘秀祥的自我介绍是:孩子们的守梦人。
唯有做过梦的人,方知梦想并不值钱,但这路途却是漫长曲折,艰难坎坷。
有的迷失了方向,也有的中途放弃或是被迫离开。
但如果有人坚定地站在前方,紧紧抓着孩子们的手不断地向前奔跑。
刘秀祥相信,那么结局一定会有不同。
正如几个月后,大年初二,他写下一段话:
家访在路上,竭尽全力。
咸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