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市面上卖的羊肉一般有两类,冷冻和冰鲜。以前我一直对冷冻肉有所偏见,觉得不够传统,羊肉片太薄,入口后没有了咀嚼生津的乐趣。但吃过一些比较优质的涮肉馆后,发现只要肉好,冷冻和冰鲜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。毕竟,涮肉属于轻烹调的美食,肉好还是王道。
吃肉要吃排酸肉
至于冰鲜肉,最常见的就是手切鲜羊肉,无论什么部位,吃肉前首先要确认一点,就是这肉排酸了没有。什么是排酸?说白了,排酸,就是一个肉自腐排毒的一个过程。动物在屠宰过程中,恐惧、愤怒等大批负能量的释放,体内会含有不少毒素,我们都知道猪肉的“血脖”不能吃,所谓血脖也正是宰猪时下刀的地方,肉质中含毒,就需要有一定的排毒时间
(资料图片)
我曾经因为美食节目的拍摄,在北京老字号又一顺参观过排酸的方式。当时已经是11月末12月初的时候了,晚上厨师们将切好的鲜羊肉码放好,放置在低温处(大约3、4度),上面压以大石,经过一夜的过程,排酸就完成了,若是天气不够冷,就需要动用冷藏的手段了。
当然,这是最起码的要求,有的馆子则更加讲究,排酸的工序也更加复杂。不要以为这是现代人的理念,其实早在晚清民国时期,老北京的涮肉馆就掌握了这一技术,他们会把选购的羊肉码放到中式传统的冰箱里,并用大石头压紧,经一夜的时间,再切,这样的羊肉吃起来才会鲜嫩可口,肉香更浓。
去涮肉馆点鲜羊肉,首先要问问他们家的肉是不是排过酸了。排过酸的肉都会比较干松,能够完全粘贴在盘子上,做到立盘而不倒,而且肉涮出来完全没有沫子,锅中只有散落的油星,吃起来干净、健康。
吃肉讲部位
羊上脑
说起涮羊肉的部位,北京人大概都能说出“上脑”、“三叉”、“磨档”、“黄瓜条”,说是说,但是真正懂行的人并不多,当代人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,有几个人又真正了解羊身上的具体结构呢。而且真正把这些部位明确展示给食客的店家也少之又少,我们常见的无非就是手切鲜羊肉,做的比较细致的店还会在菜单上单写出“上脑”。
羊腱子
涮前要肥汤
北京老百姓的涮羊肉并不讲究汤,往往只是放些葱姜的清水,条件有限,只好将就将就。于是就有人发现,在正经涮肉之前,涮上几片羊尾巴油,立刻就能让这锅汤鲜美起来,而且羊尾油看似白白的,可其实吃起来一点都不腻人,嚼起来是脆脆的,还有人觉得其鲜嫩反而远胜羊肉。于是乎,这种吃法便流行了起来,还有个名堂,叫“肥汤”。这事看似简单,其实内涵了讲究“三餐佳馔”的老北京们对生活的态度,即便将就,也要“讲究讲究”。
肥汤是早年间涮肉的讲究,不过我个人感觉,这个讲究到当代社会也不一定非要坚持,现在的人不是肚子里油水太少,而是太多,在大多数食客的嘴里,肥不肥汤,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。尤其是一些女士,对于白白的油脂会有一些抵制情绪,这个老讲究就要因人而异了,有人喜欢就肥一下汤,不愿接受的,也没必要纠结,其实在现代人嘴里影响并不大。
涮肉不能急
有的老传统可以因时而变,有的则需要坚守。涮羊肉一直是火锅中精致的细码菜,与其它地方的火锅不同,还是一片一片肉涮着吃更好。很多地方的火锅,可以把一盘子菜肉全部倒入锅中,然后再慢慢从滚汤中夹出,那是因为在切肉的时候就没有太追求精细的刀工。涮羊肉则不同,吃的时候不能着急,从切肉的细腻技法上已经圈定了吃法上的讲究。
同时下入薄薄的羊肉片,吃起来一定会有老有嫩,影响口感,就算同时下入,同时捞出,锅内的温度也与只涮一片肉时有很大区别,肉一定不是涮熟的,一定是煮熟的。所谓涮肉,一定是在水滚开的情况下,快速让肉成熟,才能最好地体现羊肉的鲜美细嫩。即便是您不那么在乎肉的口感,可一下涮出来的那一堆肉,还要尽快吃完,一下“跩”到胃里,也不舒服啊。